臺灣的半導體教父–施敏
日期:2020/12/16
文:Y.C.Lo / 校稿: B.H.Huang
閱讀程度:簡單
閱讀時間:5 min
在全球的半導體界,有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角色,他創立了台灣第一間半導體公司「環宇科技」,並親眼目睹自己的發明,在未來逐漸的改變世界,在他33歲時出版的「半導體元件物理」一書,至今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半導體物理聖經,2017年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 IEEE 推舉為全世界僅9人的尊榮會員,並多次成為諾貝爾物理獎的提名人。沒有他對半導體界的貢獻,我們將不會有手機、USB甚至是一切的數位產品,他就是施敏 Simon Sze — 臺灣半導體教父。
電子產品斷電後,資料去了哪裡?
記憶體元件是一種用來儲存資料的電路,一般它們分為兩種,分別是斷電後資料會消失的揮發性記憶體(Volatile Memory)與斷電後資料仍能保存的非揮發性記憶體(Non-Volatile Memory)
但在約1960年代,所有的非揮發式記憶體都存在一個致命缺點,那就是資料只能寫入一次,就不可以再更動,這也使得所有的非揮發性記憶體無法再次寫入新資料,大大限制了應用性。
想像一下當今天你的手機突然沒電了,好不容易充飽電之後再打開,卻發現,手機裡的資料都不見了,而且系統也回到原廠設定,那肯定是件令人哀傷的事情呢!
改變世界的發明 — 浮閘記憶體
當時施敏先生剛從史丹佛大學電機系取得博士學位,並加入了貝爾實驗室(一共誕生出 9 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…)而他的研究就與非揮發性記憶體有關。在1963年時,他與韓籍研究員姜大元在《貝爾系統科技期刊》(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)發表論文,提出了「浮閘記憶體」,這項發明使得非揮發性的記憶體的重複寫入資料成為了可能,也為了未來手機、電腦、USB、數位相機等等的誕生埋下伏筆。
「沒有這發明,你的相機還須用底片呢!」by施敏
成為世界通往數位化的第一個骨牌
然而這項發明在當時其實沒有直接地影響世界,反而是在1980年代,世界邁向數位化的浪潮下,施敏先生的發明才成為了,將世界推向數位時代的骨牌,隨著當時對於手持式電話,以及可攜式產品的需求,他的核心技術衍生出了另一種可以重複讀寫的非揮發性記憶體—快閃式記憶體 Flash。
這玩意兒可厲害了,舉凡現代生活常用的USB、記憶卡、電腦以及手機裡的儲存裝置都有它的蹤影,使得我們可以將資料在斷電的狀態下帶著走,如在記憶卡中我們可以把喜歡的音樂、照片存入,也可以刪除不要的檔案,這看似微不足道的操作,卻花了 20 年的時間才達成,這樣聽下來是不是對施敏先生肅然起敬了呢?
結語
嗨~大家好我是Y,這次的文章靈感來自於先前和投資股票的朋友,聊到記憶體元件最近的趨勢,目前無論是非揮發性還是揮發性記憶體,需求量都隨著 AI 的發展大大增加,因此記憶體未來可能也會再寫幾篇專欄討論。
關於施敏老師,我對他的印象就是一個看起來非常和藹的老人,大學時期在交大前往工程四館趕課時,曾遇到過施敏老師,內心充滿粉絲般的激動感,對很多工程界的學子們,他就是工程師的頂點,這次透過寫下他對世界的貢獻,希望能讓大家知道台灣有這麼一位,以一己之力撼動半導體界的人物,能在專業領域站上頂點的那些人們,真的是太帥了!
謝謝看完這篇文的你~
看完這篇文,可以幫我們按 5下clap!
看完而且喜歡的話,可以幫我們按 15下clap!
如果想看我們繼續寫更多文章的話,直接拍到 25下吧!
最後想了解更多 SemiKnow 的話,歡迎追蹤按讚我們的粉絲專頁: